国产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迎来巨大机会

发布:2020-09-25 09:45:52

阅读:184

国产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迎来巨大机会

      2020年上半年,我国医疗器械进口出现了负增长。进口医疗器械总额为103.28亿美元,同比下降了17.7%。而这为国产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提供了巨大的机遇。

       “近几年,中国医疗体系的变化大方向是积极是、正面的,这其中包括注册条件逐渐放宽、审批程序陆续加快、价格水平日趋合理、医保报销范围扩大以及产品进院机会增加等。”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在24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医疗器械合作高峰会上表示,现阶段,我国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早已获得国际市场认可,高端领域的医疗器械也实现了不小突破。“在医学监护、医学影像设备、临床实验室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、外科植入物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。”

出口保持高速增长

       《2020年上半年医疗器械贸易发展综述》(下称《发展综述》)显示,2020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额为266.41亿美元,同比增长2.98%。其中出口额163.13亿美元,同比增长22.46%;进口额103.28亿美元,同比下降20.79%。

       其中,美国、中国香港、日本、德国是主要出口市场,出口额超过75亿美元,占出口总额的46.08%。

       而在上述163.13亿美元的出口额中,医院诊断与治疗、一次性耗材、医用敷料是排名前三的商品,出口额分别为74.52美元、36.42美元和10.98美元。

       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,我国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产品的海外覆盖率在上半年得到大幅度提升。比如,红外线人体测温产品的出口金额达到了10.59亿美元,同比增长2358.59%;其它产品分别为按摩器具、聚氯乙烯制手套以及矫正视力用途的眼镜等。

       根据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(PIIE)研究分析,2018年中国提供了全球43%的口罩、防护服、呼吸器等,2019年数据与2018年数据基本一致。“中国是全球医疗器械最主要的生产国和进出口基地之一,也是全球防疫物资供应‘大后方’,仅生产厂家已达16000家。”孟冬平说。

       目前,医疗器械的价值链条在不断延伸,我国医疗创新也正进入新赛道。

       孟冬平认为,过去中国的很多医疗企业长期依靠仿制代工生产,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靠原料类产品出口立足,长期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。但是,“这几年新药、高端医疗创制环境大幅改善,很多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项目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;包括国内市场的医疗消费不断升级、海外科学家的归国创业,资本的大力助推等都在促使医疗器械行业由仿制向创新转型,其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。”

2015-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(亿元)

 

如何实现进口替代

       近日,一系列顶层政策强调,我国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突破技术装备瓶颈,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。

       “国产医疗器械要实现进口替代,主要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。”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亚芝认为,“一方面,我国医疗器械注册持有人制度使得研发、制造分离,这可以加快国产器械的创新步伐;另一方面,在新基建背景下,高端医疗器械中关键核心技术公关也是重要方向,而在近期国资委开展的《中央企业医疗器械核心关键技术公关调研》中,一些央企已经开始发力。”

       当下,国家政策在大力扶持国产器械,在近期各地医用高值耗材带量采购的中标目录中,国产器械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。

       “我们发现,一些知名三甲医院的招标公告中明确了不接受进口产品投标,或者非特别注明的产品品类不接受进口产品。”刘亚芝补充。

       在迎来如此巨大的机会下,国产医疗器械能否把握住机会,实现高端替代?